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揭谛”五句:此为梵文咒语。本经前面,从“观自在菩萨”始,至“真实不虚”为显说般若,此段咒语则为密说般若。“揭谛”有“去”或“度”之意,这也就是般若的甚深功能,能度众生去到彼岸;重复“揭谛”二字,无非是表示自度又能度他人的意思。“波罗”可译为“彼岸”;“波罗揭谛”就是“度到彼岸去”的意思。至于“僧揭谛”的“僧”,是指“众”、“总”或“普”等,那么“波罗僧揭谛”的意思便是“普度众人一起到彼岸去”。“菩提”则译为“觉”、“智”、“知”、“道”,即无上佛果。“萨婆诃”有“速疾”之意,表示依此心咒,便能急速得成大觉,成就无上的菩提。由于咒语有其特殊意义,因此咒为“五不翻”中“秘密不翻”。
所以,在这里宣说般若波罗密多的总持法门,也就是宣说如下的咒语: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坛经
前言
作为禅宗的宗经宝典,《六祖坛经》(亦称《坛经》)在中国佛教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是绝无仅有的一本被称作是“经”的由中国僧人撰述的佛典。因为根据佛教的传统,只有记叙佛祖释迦牟尼言教的著作才能被称为“经”,佛的弟子及后代佛徒的著作只能被称为“论”。以《坛经》冠名惠能(也作慧能)的言教,足见“六祖革命”后,中国佛教的变革风习,也足见《坛经》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之高,惠能禅宗影响之大。
一 《坛经》书名
关于《坛经》一名的缘由,“坛”原是指《坛经》的作者——禅宗六祖惠能于唐仪凤元年(676)出家受戒的戒坛,此戒坛原为南北朝刘宋时印度僧人求那跋陀罗三藏创建,并立碑预言:“后当有肉身菩萨,于此受戒。”至梁天监元年(502),又有智药三藏从西竺国航海归来,带回菩提树一株种植于戒坛之畔,预言:“后一百七十年,有肉身菩萨,于此树下开演上乘,度无量众,真传佛心印法主也。”其后一如谶语所言,作为禅宗创始人的惠能于此阐扬佛法,将此“戒坛”更赋予了“法坛”的意义。惠能对当时的传统禅学进行了一系列根本性的变革,其影响之深、变化之巨,致使佛教史上誉称之为“六祖革命”。由此我们可知《坛经》之名中的“坛”乃取“法坛”之意;而“经”意是由于惠能门徒“视能如佛”;惠能之法语,如同佛经,因此名为《坛经》。
二 《坛经》作者
惠能(636—713),唐代人,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位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关于“惠能”一名的由来,据载:惠能刚出生时,曾有二异僧造谒,专为之安名,上惠下能:“惠者,以法惠施众生;能者,能作佛事。”这预示着惠能是因弘法而来,今后必将大兴佛法、惠施众生。“惠能”亦作“慧能”,二者通用。佛教在使用上,“惠”是“施”义,“慧”则是“智”义,以“法”“惠济众生”,属“六度”中的布施,以“法”“慧施众生”,则是“六度”中的般若。
惠能俗姓卢,据大多数《坛经》本子中“本贯范阳”及《神会语录》载惠能“先祖范阳人也”可知,惠能祖籍范阳,即今河北、北京一带。父亲卢行瑫,母亲李氏。父亲原本为官,唐武德三年(620)被“左降迁流岭南”而贬为新州(今广东新兴)百姓。惠能三岁时遭父丧之劫难,从此家境“艰苦贫辛”,稍长,不得不“于市卖柴”,靠每日砍柴鬻柴维持生计。虽则身处贫贱,却早早地显示出卓尔不群、异于常人的风范。《曹溪大师别传》中说他“虽处群辈之中,介然有方外之志”,显示了一代弘法大师的高远超迈的宏阔气象。
关于惠能出家的典故,历来有“闻经悟道”的记载:一日,惠能市集卖柴,偶听一客诵读《金刚经》,一闻便悟,经人指点后前往蕲州黄梅县(今湖北黄梅西北)东山寺参拜五祖弘忍大师,并开宗明义声称自己远来,“惟求作佛,不求余物”,显示出不凡的根器和超越常人的智慧。受到五祖明为叱责,实为考炼的问难:“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惠能以“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慨然作答,深契五祖弘忍之心,认定惠能根性大利,定下传授衣钵之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