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 CHANG NEWS
当前位置:池州KTV招聘网 > 池州热点资讯 > 池州学习/知识 >  有罪以免有罪而可以免受灾祸免指免祸不是指免罪道并不能使人免罪

有罪以免有罪而可以免受灾祸免指免祸不是指免罪道并不能使人免罪

2022-11-09 16:51:16 发布 浏览 458 次

有罪以免:有罪而可以免受灾祸。免,指免祸,不是指免罪。道并不能使人免罪,而只能使人免祸。各家注解都解释为“免罪”,失其本义。“免”字单用,在先秦古籍中常用为“免祸”之意,如《左传·隐公四年》:“夫州吁弑其君而虐其民,于是乎不务令德,而欲以乱成,必不免矣。”又如《论语·雍也》:“不有祝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道是万物的庇护所,是善人的珍宝,是不善的人所赖以自保的东西。美丽的言语可以用于交易,尊贵的行为可以给人施加影响。人有所不善,有什么可抛弃的呢?所以设立天子,设置三公,虽有拱璧在前、驷马在后的重礼,不如立即进献此道。古人之所以珍视这个道,是为什么呢?不就是说,有求则必有所得,有罪也可以免除灾祸吗?所以道为天下人所珍视。

六十三章

本章内容有三个要点。一是重申无为的宗旨。“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归结起来其实就是“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可以说是对“为无为”的引申和发挥。值得一提的是,这开头三句话都是在悖论式的表达中见出老子思想的内在张力。“无为”则无可为,“无事”则无可事,“无味”则无可味,但老子却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这意味着“无为”本身是一种“为”,“无事”本身是一种“事”,“无味”本身是一种“味”。这“无为之为”、“无事之事”,可以说是最大的“为”和“事”,这“无味之味”可以说是“至味”,它们是对世俗作为和嗜欲的超越。二是“报怨以德”。这一点恰与孔子主张“以直报怨”(《论语·宪问》)形成鲜明的对比。孔子反对乡愿式的处世哲学,“以直报怨”体现了是非分明、爱憎分明、恩怨分明的正直的处世原则。这种处世原则,有利于维系世俗社会的正义和道德价值,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老子的“报怨以德”则别具一种超越的智慧与宽容的精神,是对世俗正义和道德价值的超越,有利于化解矛盾、平息冲突,有利于消弭包括以直报怨所引发的、有关是非恩怨的永无休止的纷争和仇恨。三是强调“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认为只有如此才能解决困难、成就大事。由此也可见老子在某种意义上对事功的重视。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从事无为之为,从事无事之事,品味无味之味。王弼注云:“以无为为居,以不言为教,以恬淡为味,治之极也。”

大小多少:此句颇费解,或疑有脱文,各家解说不一。司马光《道德真经论》解释为“视小若大,视少若多”,意思是说把小看作大,把少看作多。其说略与上下文意相合,今从其说。

图:谋划,谋取。

细:小。大细即大小,大、细相对,犹如难、易相对。

您可能感兴趣

首页
发布
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