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断的劳动实践中,古巴蜀人民发明了一系列专用的钻井工具,总结出一整套钻井技术,开凿出一大批很深的天然气井。据有关资料记载,在清乾隆年间,自流井地区(现自贡)有一口天然气井深度为米,产气量为每日立方米。到了清朝末年,钻井深度达米以上,日产万立方米天然气的气井有多口。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开采天然气过程中发展的深井钻探技术,大约在年传到欧洲。当时一位名叫英伯特的法国驻华外交官给法国一个科学协会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他亲眼看到中国人用周长多米的轮子,转动次,提取一桶桶盐水。有位名叫约巴德的工程师,据此立即试用了中国人的方法。后来,约在年,欧洲人首次成功地用中国的钻探技术开凿了盐井,年又用于开凿油井。年,德莱克上校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石油湾用中国的竹缆方法钻出了一口油井,而此项技术很可能就是从当时在美洲修筑铁路的中国劳工那里获得的。至此,中国的深井钻探技术迅速传播开来,被世界各国仿效采用。
铜矿的开采
据考古学家考证,中国古代对铜矿的开采最晚到商朝时期就已初具规模。
年月日《中国文物报》报道,在江西瑞昌铜岭,科学家们发现有一处中国商朝时期的大型铜矿遗址,这是科学家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一处采铜遗址。这个遗址的面积约万平方米。科学家们在已挖掘出的平方米范围内,发现有竖井口,平巷条,露天采矿坑一处,选矿槽一处。这些发现说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商代时期就已会采用竖井、平巷、坑采等联合开采方法来开采矿物。
年月,科学家们在湖南麻阳发现一处春秋战国时的铜矿遗址,这里有古代的矿井处,其中一处还是露天开采,其余的是地下开采。年,湖北大冶铜绿山曾发掘出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另一处铜矿井,这个古矿井保存得非常完整,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历史实物。考古学家们发掘出了两处井口:“十二线老窿”和“二十四线老窿”,两处相距多米。“十二线老窿”的发掘点距地表面达多米,在这平方米的发掘面积里,发现了个竖井和一个斜井。竖井的井口直径约厘米。“二十四线老窿”的发掘点距地表面多米。在约平方米的发掘面积里,有个竖井,条斜巷和条平巷。竖井的井口直径一般是到厘米,比“十二线老窿”大。
像这样的采矿规模和技术,在中国古代的史书中很少有记载。宋朝孔平仲写的《谈苑》中讲到了铜矿开采情况。书中写道:“韶州岑水场,往岁铜发,掘地二十余丈即见铜。今铜益少,掘地益深,至七八十丈。役夫云:地中变怪至多,有冷烟气中人即死。役夫掘地而入,必以长竹筒端置火先试之,如火焰青,即是冷烟气也,急避之,勿前,乃免。”这段话讲的是今广东韶关一带,据说那里原来的铜矿比较丰富,现在铜矿少了。文里所说的“冷烟气”可能指的是含一氧化碳较多的天然气。这里讲到了矿井的深度和防止天然气的办法,但对整个矿井的结构没有记载。在明朝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中曾提到:“湖广武昌、江西广信皆饶铜穴”,“凡出铜山,夹土带石,穴凿数丈得之”。到清朝时,中国关于矿井的文献记载才逐渐多起来。譬如王菘的《矿厂采炼篇》、张泓的《滇南新语》等。
铜镜
在原始社会时期,世界上是没有镜子的,人们只能以清澈见底的水,来显示自己的容貌。那时,中国古代人想出了一个用陶盆盛水照自己的影子的办法。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就已有“监”这个字,形状如人临器皿俯视的样子,即古文中所说的:“人监于水”。在世界上的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中,有“监,临下也”的解释。